我院材小宣调研实践队赴张掖开展社会实践纪实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我院暑期“三下乡”团队响应总书记号召,为助力张掖市乡村文化再振兴,促进以张掖市为中心辐射的其他乡镇城乡融合发展,2023年7月16日至23日在甘州区梁家墩镇迎恩村开展“艺术点亮梁家墩,墙绘赋能再振兴”墙体彩绘工作。
图为材小宣实践团出发前合影
墙体彩绘-妙笔绘墙,文化入心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里是黄沙百丈、铁马冰河的塞外古城,这里是大漠绿洲中的“桑麻之地”“鱼米之乡”,这就是张掖,而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新的时代更应该焕发新的生机。实践队调研查阅张掖甘州区从古至今的历史,定出最贴合甘州区的墙画,以期做到“文化上墙,文化入心”。实践团经过与迎恩村村支部敲定绘墙内容、墙绘地点、进行构图、调色、上色等多项工程,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孝温良恭俭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构思起稿,引用大量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实践队员们用手中的画笔绘出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乡村村民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赓续梁家墩镇深厚的红色血脉基因,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图为实践团队与迎恩村党支部商量交流的过程
尽管实践队在开工后遇到了重重困难,张掖每天的高温让团队开展工作困难重重,在刚开工时,傍晚利用投影仪对图案文字进行描绘,早晨八点开始上色,下午太阳西下继续绘墙,因为极高温的情况下墙画全部裂开脱皮,团队成员只能一遍遍重新填补,最后用丙烯颜料定型。在一次一次重复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挑选的图片画出来和原图并不相符、附近树木遮挡严重、墙体粉刷不均匀、不能适应这边饮食习惯、早出晚归中午的休息问题等等都是我们无法顺利解决的,但团队成员互相打气,图片不相符就自己创作,树木遮挡就尽量不破坏绿化作图,没有休息的地方借用村委会办公室稍事休息。迎恩村的村民更是尽地主之谊,提前询问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各种照顾行动让实践成员有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图为实践队员绘画的部分剪影
在此期间,迎恩村村委会大力支持实践团开展工作,拉电线、搬桌椅、提水、联系调研走访地等,正是因为村委会大力支持让实践团才更加坚定宣传文化弘扬文化不是言语就能实现,梁家墩镇的党组织和团委鼎力相助,让社会实践开展更为顺利。在实践队绘画期间,许多迎恩村村民驻足观看,迎恩村的孩子也鼓励实践队员一定可以画好。
瞻仰烈士纪念馆-汲取甘州红色基因,高擎先烈精神火炬
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引导青年学子自觉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培育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实践团去往张掖市高金城烈士纪念馆深刻了解当地红色革命历史,感受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展厅共分为《高金城烈士生平事迹》《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甘州史》《张掖红色革命史》三个主题展览区,通过陈列烈士遗物、文物仿制品,以及图文介绍、播放影音资料等形式,展现了75年前,红西路军血战河西写下悲壮征程的历史画卷,见证了高金城烈士冒死营救红军的英雄事迹。融景生情,睹物思人,对亭缅怀,刻骨铭心。
图为实践队员部分参观剪影
此次参观学习,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全体实践团成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和精神洗礼。队员们近距离地接触历史,对话历史,沿着革命先烈的历史足迹,共同感受红西路军征战岁月和高金城烈士不畏牺牲英勇无畏的伟大革命精神。社会实践队员纷纷表示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祖国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调研-对话千年古城张掖,逆流而上追寻最初的发源
张掖,是古今人所共爱的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历史上,她曾有过峥嵘岁月,也历经坎坷沧桑。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先看一看博物馆。为探寻张掖千年历史,2023年7月21日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学子前往张掖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寻访千年不曾褪色的古韵之城。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张掖取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这里有壮丽如歌的亚洲第一大军马场,有千年静卧的大佛寺,有史诗般恢宏壮观的丹霞地貌,岁月悠悠在张掖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在参观博物馆时,共有六个基本通史陈列馆,分别为弱水溯源(史前至先秦时期)、张国臂掖(两汉时期)、北凉风云(魏晋十六国时期)、万国咸宾(隋唐时期)、交融(五代到元时期)、府城遗韵(明清时期)。展览内容涉及文化交流、农耕文化、民族融合、军事防御、经济贸易,重点突出展现古代张掖作为丝路重镇、文化名城、军事要塞、河西经济中心在其历史地位、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力。在馆内,张掖的厚重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实践队员,无论是战国铜麋鹿、立马青铜器、马蹄寺石窟雕像,还是西夏遗存瓷器、胡腾舞铜人等上万件藏品,无一不在展示她那厚重的文化沧桑与历史厚重。
在四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文化在此交流,南北民族在此交融,独特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得我们踏入张掖的脚步,有着些许的沉重。黑水国遗址、骆驼城遗址、西夏国寺、隋代木塔、马蹄寺、金塔寺,这些都是张掖留存的文化精髓。在张掖市博物馆内,我们与历史对望,明代壁画大师史小玉绘作《千手千眼观音》的时候仿佛穿越六百年时光与我们惺惺相惜,一盏灯一支画笔,无论酷暑他依旧在此。
图为史小玉绘画壁画
产业调研-聚焦梁家墩镇产业振兴的瑰丽成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甘州区梁家墩镇借助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惠民政策,紧扣省市区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立足城郊优势,做足做好“依城兴镇、借城发展”文章,努力打破城乡二元壁垒,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图为梁家墩镇六号村冷链物流基地
实践团来到梁家墩镇六号村,村民们正在将金昌运输来的蔬菜进行日常储存。实践团从六号村党支部书记徐付军处了解到:梁家墩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通过科学谋划、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六号村通过拆除空置老旧房屋、破旧农业设施等方式获取建设用地,盘活闲置资源,着力打造梁家墩镇六号村冷链物流基地。目前一部分冷链基地已经投入使用,还有部分在建工程。
图为冷链物流基地内工作的情景
在接下来的调研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进入当地村民作业的农业大棚,村民正在给茄子施药。在交谈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六号村的作物主要以茄子和西红柿为主,分别销往西安、西宁等地,并且作物产量和收入十分可观。随后实践队继续深入了解,六号村种植基地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形成了日光温室+露地高原夏菜的种植格局。
图为实践队员与大棚内农民交流
近期也是“茄王”收获的时节,一箱箱分级精选的“茄王”走进市场,农民增收乐开颜。同时生产基地产出的花茄也是大丰收,工作人员表示花茄在张掖的种植极少。
图为当地作物“茄王”
图为实践队员与工作村民交流茄王的销售地
实践团前往梁家墩镇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五号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由村支书与当地致富能手的带领实践队进行走访参观。该村民介绍正是由于张掖市近几年大力实行乡村振兴政策,政府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农产品种植业,鼓励村民修建保温大棚,每家每户补贴力度达到20万余元,并且在疫情期间五号村的农产品在完全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发往各处销售,该村民谈到,从2021年正式建立种植大棚短短半年本息全部收回,并且家家户户每年净利润达十几万不等,38户人家每年净利润达400万余元。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种植能手交流
我们得知该村民是整个村子数一数二的种植能手,该农民在今年引入日本甜瓜种苗,每一颗种子售价在1.5元左右,并且由村民统一育苗,成活率高达95%以上,这批甜瓜也是五号村首批实验苗,如果获得大丰收明年各户各家均会引入甜瓜种苗。基于此,我们也了解到,日本甜瓜的售价极其高昂,但是由于张掖的经济消费水平低,不足以带动经济作物高价出售,在售价上大打折扣。大叔表示当地村民种植的甜瓜在质量口感上均超过原品种,并且张掖昼夜温差极大瓜果更易积聚糖分,糖分超过原品种的20%以上,如果能销往其他地区收入会极其可观。
在结束梁家墩镇的产业调研走访后,实践队员深入实地考察,在乡间才更觉得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是既要抓住人民的粮食红线、蔬菜大关,又要带领人民在创业致富路上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有的特色;既不让土地荒废又物尽其用,在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才更能见到人民的力量。
我们去过烈士纪念馆,去过张掖市博物馆,去过甘州区冷链物流基地,去过梁家墩镇。青春应该是不怕苦,寻苦吃的模样,社会实践是广大青年学子走向农村,心系家国,躬身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开阔眼界、增长本领的最生动课堂。青春的力量虽然如星辰微小,但辉光绵长。实践队员表示在新时代社会大课堂中更应该认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了解国情民意,进而坚定理想、淬炼意志、增长才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更加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懂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的青年精神。
当踏足张掖这片土地才深觉她的美丽,千年古城历史悠悠,民风淳朴自然。要说三下乡带给我们什么感悟收获,最多的应该是团结协作,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同时,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青春肆意张扬,绽放灼灼温暖,在古城里探寻时代曾经留下的足迹,作为时代弄潮儿,更应该有青年的觉悟和担当,不负青春时光,家燕归巢,唯有青春不可辜负。
(供稿:实践队;终审:徐仰涛)